沒有非換工作不可,也該去投遞或面試新公司嗎?
Facebook分享縮圖

沒有非換工作不可,也該去投遞或面試新公司嗎?

沒有非換工作不可,也該去投遞或面試新公司嗎?
作者:MH     來源:MH| 2021-12-20
在做比較、做決定的時候,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怎麼說,而是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最近剛好跟朋友聊到這個主題,他在現職公司做得不錯,有個找上門的新機會也很不錯,但就是沒有那種「非去投履歷」或「非去面試不可」的拉力,整體來說,他覺得自己沒什麼動力去嘗試這個新的面試機會。


很多人可能會說:「有機會就試試看,反正投履歷或面試又不會少一塊肉!」話雖沒錯,但畢竟準備履歷和面試都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應該很少人會沒事就去找工作。


所以,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才應該去試試看新的工作機會呢?經過一番思考並結合個人經驗,最後列出以下這 3點,有需要的人或許可根據這些指標,進一步判斷自己是否該去投遞或面試新工作。

Photo by Brendan Church on Unsplash
 
1. 目的
除非找工作真的可以成為一種興趣(?),不然大多數人應該都是帶有目的性地在求職吧。雖然沒有數據,但相信絕大多數在投履歷、參與面試的人,應該都是想達成「換工作」這個目的;另外少部分的人則可能是想不定期試試手、了解市場行情。
 
以這個題目來說,其實我自己就是屬於那種「既然試試看也沒有損失,那就試試看吧」的人。來到新加坡雖然不到半年,也已經過其他公司的 2 場面試,一是剛好有獵人頭接洽,二是想說了解市場行情,三是順便透過面試更加了解當地市場,搞不好還有機會趁機練習英文口語表達,至於有沒有錄取則是其次,畢竟當時也沒有非換工作不可的決心。
 
總之,凡事有個目的通常是好事,才會知道自己為誰辛苦為誰忙,尤其找工作這麼傷心費時的事,如果沒有目的的話,通常很難全力以赴。
 
2. 拉力&推力
如果短期內真的無法找出目的,那或許可以先剖析現職工作與新機會的好壞處,進而排出這兩家公司各自有哪些拉力跟推力。之前的文章〈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我?我該離職換工作嗎?〉針對「拉力」和「推力」寫了很詳細的介紹,這邊就不贅述。
 
找出拉力與推力後,仍有可能還是沒有非換工作不可的決心,但至少會有一個方向,比如現在工作一切都不錯,新機會也是,但新機會可能還有某幾個「客觀看來可能是加分的」項目,比如工作地點更近、薪水更高、發揮空間更大、有機會升主管等。
 
這時就可以再深入評估:這些加分項是自己真正在乎的嗎?比如新機會雖然高薪,但畢竟新工作代表著未知的環境、同事與文化,自己是否願意為了高薪而冒險捨棄現在已經習慣的環境?
 
說穿了還是老話一句:
 
在做比較、做決定的時候,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怎麼說,而是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相關文章:〈對工作、職涯規劃迷惘時,該怎麼辦?


3. 成本
如果找不到目的、也無法列出明確的拉力與推力,對於新機會仍處於「可試可不試」的情況,那不妨試試更務實的一招:試算自己若要嘗試此機會,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一般來說,即使是對方主動邀請面試或者願意幫忙內推,面試者還是得準備履歷以及面試關卡,尤其某些職位的面試特別冗長或麻煩,比如工程師通常要準備刷題、惡補某些不熟的領域,設計師要準備作品集、產品經理則得做一些競品研究或熟悉要面試的產品和 TA,所以要計入成本的就是寫履歷和準備面試的時間,加總起來的時間可能很驚人。
 
列出這些成本後,一定還是會有兩派想法:
 
1.「要花這些時間喔,這些時間雖然也不算太多,但我就是沒什麼動力,算了」
2.「要花這些時間喔,這些時間也不算太多,那我就去試試看好了」

同一種數據或現象,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做了再多分析與比較,最後仍回到自身個性與動力,所以,講了這麼多,說穿了還是得跟隨自己的心(直覺),那不如就在作出最終決定前,再問自己最後一句吧:「如果放棄這個機會,往後的我是否會覺得可惜?」
 
第一時間想到的答案,通常就是最真實、最真誠的反應了。
 
本文由MH授權轉載

搶進高科南科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