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行銷?想成為產品經理(PM)?如何跨領域轉職?
所以多做好這些準備,不只能讓你更加了解這份工作的內容,也能讓你更確定自己到底是「好奇想試試而已」還是「真的有興趣想做」。
前言 文章於 4/24 發布,五月底也先公佈了參加者的相關背景資訊,並且預告大家寫履歷常犯的錯誤以及來信常提到哪些問題。上次寫到「關於跨領域轉職,我會另寫一篇分享」,也有說到:若要轉職,建議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以及「憑什麼」 — — 為什麼想要轉職?憑什麼能夠轉職成功?這兩個問題會再帶出更多也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唯有想清楚之後,才有辦法寫出具有說服力又吸引人的履歷和求職信。 這篇就是要來仔細聊聊「轉職」這件事。 轉職者背景介紹 也因為這次的計畫有強調我的過往經歷以行銷公關和產品專案管理相關,建議有意從事此領域者再來信,所以這 5 位的背景構成如下: 以我的經驗,學生跨領域找工作 vs. 上班族轉職的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點不太一樣,所以接下來就要根據這兩種身份分開討論。 學生跨領域找工作 但不論從事的工作是否相關,可以很確定的是,我們所有人現在的工作內容,都不是 100% 來自學校所學。那要怎麼降低所學與所用的落差?就是在學期間好好探索與準備。 也就是說,轉職重點其實不是「你主修什麼」,而是「為了從事想要的工作,你做了什麼準備」。 比如我有同學對於設計很有興趣,除了系上的基礎必修,他還會另外摸索以拉、photoshop 等軟體,越做越熟練、在課堂表現也很好,就有接案的機會,也就更能夠磨練自己的技巧。 也有同學對於寫作很擅長,除了多修一點新聞編採的課程,他也有接校園採訪的工作,這些資歷都能他日後找尋相關工作的作品集。 所以,如果你還是學生,而且已經確定自己想從事哪類工作、但你的主修卻與你的方向不符的話,你可以做的事情有: 可能會有人覺得:想找個工作而已,也太麻煩了吧!但如果換成公司的角色,如果有兩位應屆畢業生都是要應徵成為工程師,一位是資工科系畢業,另一位是傳播科系畢業,沒有相關經驗,也沒有上面四種經歷,那公司要用誰?一般應該都是用相關科系的吧,畢竟通常訓練成本會比較低。 所以,雖然這樣說真的是陳腔濫調,但如果想做到某件事,就是要比其他人還要更努力才行。(打完這句發現跟日本人的口氣好像) 創造你與工作的連結 看完他的來信與履歷,我建議他可以盡量創造自身與產品經理工作的連結,並以此延伸,比如: 但我還是得強調,如果你已經確定自己想從事哪類工作的話,但你的主修卻與你的方向不符的話,真的得趕快把握時間累積與工作相關的資歷,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 確認你除了有熱情,也有動機 可能有人覺得「為什麼要來我們公司」或「為什麼想做行銷」有什麼好問,不就是很喜歡或有興趣嗎?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可以先看看我之前寫過的〈關於「為什麼你要應徵我們公司/面試這個職缺」的背後涵義〉。 其實這三題都跟「動機」有關,一般來說,履歷只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但看不出動機。 比如從我的履歷中,只看得出從傳播科系畢業、做過行銷和公關、在新創公司工作、有經營部落格,但很難看出「為什麼」要做行銷公關、「為什麼」要去新創公司,然而公司找人通常不是只在乎「能力」,還有這個人的思考模式、個性與動機,畢竟能力匹配了,也得和其他同事處得來、價值觀也得和公司契合才行,否則日後可能會有更多摩擦。 話說回來,若是想要轉職的人,上面這三個問題就更重要了,也可以再延伸細問: 我遇過很多應徵者都說「我對行銷有興趣」,但能回答上面這些問題的人少之又少,問到最後會發現很多人都說「因為行銷需要很有創意」、「感覺每天都會過得很不一樣」、「似乎是份很靈活的工作」,這些都沒錯,但都只是表面。 大家只看到很多行銷人分享成功案例或上台演講的一面,但沒有看到我們平常也是坐在辦公室整理報表、看數據、不斷開會跟各單位溝通活動內容,還要很常埋頭找資料想文案、集結國內外資料作成提案報告或市場調查等。 要把這些工作做好,絕對不是只有興趣或熱情就足夠,還需要有對應的能力和努力去支撐,否則一旦你的能力撐不起你的熱情,或者你真的錄取後才發現工作不如想像中讓人感興趣,很有可能就又想要轉職了。 所以多做好這些準備,不只能讓你更加了解這份工作的內容,也能讓你更確定自己到底是「好奇想試試而已」還是「真的有興趣想做」。 上班族轉職 講完學生版的轉職,再來就是上班族了。一般來說,上班族的轉職成本更高,一來如果轉職後的工作與現職工作連結不高,就得捨棄現在這份工作的成就和薪水,重新累積自己的能力和身價;二來如果沒有相關背景,要轉職也不容易,所以得花下班時間去進修或累積相關技能才行。 轉職前,先估算你的籌碼與成本 從公關代理商轉作數位行銷時,很多面試官都告訴我:「你沒有太多數位工具的經驗,所以經歷得從頭算起,薪水也得另外算。」很多公司開的薪水都比我在代理商時還低,後來進去的公司,老闆知道我沒有太多經驗、幾乎需要從頭教,但我有強調如果要做實體活動、吸引大眾媒體報導或跨部門溝通,我絕對非常擅長,因為這就是在公關公司最常做的事情。最後雖然錄取了,但薪水也只多了一千塊;而我當時在代理商,不到一年就加薪七千塊,不過我還是答應這個 offer 了。 我為什麼願意?一來我當初的選擇真的不多,我完全不想再回去做公關(代理商的或企業端的都不想),二來我覺得數位行銷是個趨勢,當時的公關代理商都偏向做傳統媒體和線下活動,或者就是做個粉絲團和 KOL 業配,但我總覺得不只如此,只是我也不曉得能夠做什麼。 我知道我的籌碼不多,所以最後接受了這樣的薪水。 總之,這個老人講古(?)的故事想說的是:如果你想轉職,你必須想清楚很多事: 無相關經驗的上班族,如何轉職成為 PM 或行銷 我也很誠實回覆他:沒有相關經驗的人要做 PM(不管是 project 或 product)確實不容易,但要內轉就很看各個公司了。如果是小公司,通常會比較容易。如果是大公司,除非是有很明確的轉調或內部轉任制度,否則應該蠻困難。這個都要先事先調查好,避免最後落得一個騎虎難下(內轉轉不了,待在原單位也痛苦)的尷尬局面。 所以如果沒有一開始非當 PM 不可,以我的經驗來說的話,會建議可以先試試看找行銷或客戶營運(account manager)等職位,尤其是新創公司的工作,因為新創的組織扁平且有自由彈性,要內轉職位通常也會比較容易。 或者公司很可能根本連內轉制度都沒有,但當你展現工作能力後,只要主動跟主管或老闆爭取,轉調成功率就會很高。不過當然,這是比較繞路的方式,成功率也未知,所以如果可以,先累積相關能力和經歷是最好! 最後附上兩個案例,一個是想要轉職成為產品經理的讀者,一個是想轉行銷的。 想轉職成為產品經歷的讀者說:「覺得PM是很有活力的職業,每天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工作內容對我個人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所以我就反問他: • 想轉行銷的讀者則說,他目前做了兩份沒有很喜歡的工作之後,決定還是想要試試看行銷方面的工作。 我也反問他: 我也有在信中強調,這些問題並非想考倒他們,只是希望他們先想清楚 why,才能夠找出自己能勝任的優勢與相關背景。 怕這樣講太抽象,再次出賣(?)一下自己:我在大學主修傳播,第一份工作是公關,而我為什麼能當行銷、我有什麼優勢,以及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主要有 3 個: 至於要從行銷再轉當 PM 的話,我為什麼能當 PM、我有什麼優勢,或者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主要有 3 個: 有讀者可能會說,但自己就是沒有 PM 的實習或正職經驗呀,該如何把這點化為優勢呢? 可以思考的方向是:你的以往學經歷,跟 PM 有連結的有哪些?比如: 這次計劃的 A 來信者之前有從事過業助和平面設計的工作,我就以此為例,建議他從這兩份看似跟 PM 沒有關聯的工作內容中,努力創造一些連結,讓用人主管知道「這位應徵者具有可以應用到這份新工作上的能力」、「這位應徵者的過往經驗對這份新工作是有所加分的」 C 來信者的過往經驗和本科系都與 PM 無關,但他曾參與某單位的產品經理培訓,我就建議他把履歷重點放在培訓經驗上,強調自己為了轉職做的努力,而非讓用人主管把重點放在之前幾年的不相干經驗。 • 在參與培訓的時候,累積了哪些成果?有任何 wireframe 或和設計師合作的 mockup 可以放到作品集嗎?或者,有任何量化數據成果嗎? 結語 而要做到這兩件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困難,我自己的經歷&試過的方法都在上面了,也附上這次計畫中的來信和實例給各位參考,希望這篇文章對於想轉職的人有些幫助! 本文由MH授權轉載
我在上個月試辦了一個「新鮮人的求職信&履歷免費健檢計畫」,大致上就是提供免費的修改履歷服務,不會逐字幫忙改,但會盡量給予明確的修改建議方向。
雖然樣本不多,但至少在總計 15 封的來信中,想要轉職者就有 5 位,分別是 2 位上班族與 3 位大學畢業生。
「學生想要從事與自己主修不同的工作」已是很普遍的情況,像我是主修傳播相關,系上同學從事的工作類型都很不同,跟傳播較相關的有影像工作、記者、編輯、行銷或小編等,較不相關的則有公務員、研究員、設計師,甚至還有工程師。
而上面提到的,在這次的計畫中來信想詢問轉職事宜的 3 位應屆畢業生,其中 2 位想轉職行銷的都有相關實習經驗,甚至還有做過兩三份實習,足以展現了他對行銷工作的興趣與強烈動機,另 1 位想轉職產品經理的則沒有相關實習,也非本科系,但參與過系上公演,擔任導演助理的工作;另外有自學了一些線上應用工具(Asana & Trello)。
我在前公司當行銷時,面試過許多來應徵行銷實習生的大學生,我必問的問題有 3 個:註:如果是要轉職成為工程師,因我不了解軟體工程師生態,在此不妄下結論。可參考其他文章,如〈轉職軟體工程師可能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我自己算是轉職過兩次,剛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公關代理商,接著轉職到新創公司做數位行銷,然後到現在的公司做線上課程的專案經理,接著才內轉為產品經理。
另外,有讀者問到:「我想當產品經理,但知道沒有經驗的人很難成為 PM,我是否應該先到想去的公司擔任其他職位,有機會再申請內轉?」
總之,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轉職,抓緊最前面說的「為什麼」跟「憑什麼」就對了。只要能讓面試官感受到「為什麼你要轉職」,並且讓他知道「你憑什麼有能力轉職」,勝算就會多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