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個性的人適合當 PM?PM 需要具備哪些人格特質?
Facebook分享縮圖

什麼個性的人適合當 PM?PM 需要具備哪些人格特質?

什麼個性的人適合當 PM?PM 需要具備哪些人格特質?
作者:MH     來源:MH| 2021-12-22
如果我也想內轉 PM,有什麼要注意的?你覺得什麼個性或能力的人適合當 PM?

在現職公司內轉 PM(產品經理)時屆一年,最近有朋友問到:「如果我也想內轉 PM,有什麼要注意的?你覺得什麼個性或能力的人適合當 PM?」這篇就是想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Photo by miro polca on Unsplash
 

雖然當 PM 的時間還很短、仍是個菜鳥 PM,但我自己的感覺是,要把「初階」PM 的工作做好,人格特質大於技術背景、數據分析、畫 wireframe 或列出 user flow 等能力。

但!這並不是說能力就不重要,而是特質與能力都重要,其中人格特質又「更」為重要。

以下列出個人覺得初階 PM 最需要的 5 種人格特質 / 個性,不過單有這些特質可能也還不夠,得搭配一些實際上的工作能力與工具,我也會盡量列出實際例子。

此外,若要往 senior PM 或更高等級的 PM 邁進,需要的能力或特質一定不同,只是我也還沒走到那個階段,所以在此只能以大約 1~3 年資歷 PM 所需的標準來說明。

1. EQ 高、能和各種人共事

許多 PM 內心應該常有一種「到底干我屁事」的無奈(還是只有我這樣想),因為 PM 雖然「基本上」能掌握產品的發展方向,但許多細節都得經由對應的人同意,所以這種無奈是來自於:即使 PM 是要對產品負責的人,卻不一定有權力能決定與產品相關的所有事情。

舉例來說,老闆突然提出:因為看到潛在利益,所以公司網站要增加某項功能,並指明某位 PM 負責完成這件事。於是這位被欽點的 PM 開始研究這個功能要包含哪些畫面與流程、功能做好後該用什麼指標來衡量成功與否,並且會陸續跟設計討論畫面、跟工程討論時程與實作技術難度。

但問題來了,設計可能對畫面有所堅持,非常不樂意隨著大家的意見而過度異動;老闆則說這個功能會帶來很大的利益,所以希望將上線時程再提前一週;工程說技術上有難度,時程來不及,得知老闆要再改時程,又更爆炸了……。

PM 好不容易把上面這些人安撫好、事情打點好,功能終於進入測試,結果老闆說這不是他要的,要再改東西,於是設計再崩潰一次、工程再暴怒一波,老闆也覺得委屈,為什麼改個東西也不行?

在這整個過程中,其實沒有任何人有錯,大家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對於自己的專業有所堅持,而 PM 也只是特別倒霉,他知道畫面亂改很不尊重設計專業、壓時程很對不起工程師,但為了案子推進,他不得不做。與此同時,設計師可能會把怒氣發在 PM 身上、工程師也會忍不住唸幾句,老闆也把 PM 叫過去「關心」一下,要求案子務必準時上線。

總而言之,身為 PM 有很多身不言己、言不由衷,有人將之視為折磨,也有人將之視為挑戰。如何在異議中找到共識、如何在各種困難中找到可能、如何與各種個性的人共事、如何處理團隊與自己的情緒,這都是 PM 日常會面對到的挑戰。

2. 能快速切換工作事項

有些人(尤其是工程師)在工作時,會希望能獨處很長一段時間,以便專心思考或解決某個問題,因為一被打斷,要重新進入工作「心流」並不容易;PM 當然也希望能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可以安靜地瀏覽競品,寫下對於競品的觀察與產業研究;或者能夠不被打擾地寫完規格文件,仔細檢查有沒有缺漏的流程或狀態。

但現實狀況是,PM 的座位或通訊軟體總是「門庭若市」,不知道某個功能該怎麼用?問 PM、不確定這樣的操作流程是 feature 還是 bug?問 PM、不知道自己手上的票進度如何?問 PM、想提某個需求但不知道可不可行?問 PM。一天 8 小時的工作中,PM 大概超過 2/3 的時間都在(被迫)與人對話。

也因為 PM 長時間處在這種「隨時都有可能被打斷」的情況,所以「被打斷後,如何快速重新進入狀況、重拾做到一半的事情」便是個很重要的課題,畢竟緊迫的時程並不允許 PM 再花大把時間重新進入狀況。

至於此題何解?我自己的做法有三:

1.請對方等我幾分鐘,讓我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到一個段落
2.如果手上事情還很多、對方的問題也很複雜,就請對方另約一個會議
3.每天幫自己安排當日與明天的 to-do,並區分輕重緩急,一有空檔時,就把不急的事情撿回來做

然而,最難習慣的仍是「不斷地被打斷」這件事,這就真的只能隨經驗累積而慢慢習慣了。

3. 細心

雖說所有工作都講求「細心」,但 PM 通常會被要求更高程度的細心,因為每個決策的細心程度都可能影響到產品的成效與呈現出來的感覺,小至畫面上的文案與顏色,大至產品操作的流程會不會卡關、出現錯誤、出現錯誤時會怎麼引導使用者回到正確的路,這都需要 PM 周全縝密的規劃與確認。

一般來說,其實在 PM 寫規格文件時,就得先想好上述細節,但百密總有一疏……通常規格文件難以一次到位,這就只能隨著經驗累積而持續改善了。

此外,因為 PM 的事情多又很雜,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兼顧所有事情、確保每個工作事項都有照著進度走,這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細心。有些 PM 是天生細心,或者記憶力很好,能記得手上所有待辦事項;但也有人是透過工具而強化自己的細心程度,比如善用 trello、evernote 等工具記錄手邊事務的進度,以便隨時跟進。

4. 邏輯明確、有組織性

有人說,PM 要有設計師的感性創意、工程師的理性邏輯、行銷的商業嗅覺,三者比重不一定重要,但三者都得兼具,而在 PM 的日常工作中,個人經驗是,需要後兩者的機會遠高於前者。

當一個需求出現時,得先確認這個需求的真偽,再思考需求與解法之間的相關性與因果性,也就是:針對這個需求想出來的解法,是否真的能解決這個問題;最後,還得思考這個解法會不會帶來其他「副作用」,影響其他功能的正常運行。

比如說,作為一個線上學習網站,有許多用戶反應找不到購買課程的紀錄,這時 PM 首要思考的不該是「要怎樣才能讓用戶找到紀錄」,而是「用戶為什麼需要找到紀錄?」是因為他想知道自己有哪些課程嗎?還是想知道上個月花了多少錢?還是他其實是想找尋課程內容,但找不到入口?又或者有其他意想之外的原因?

作為 PM,因為每天的待辦事項超多,永遠有很多地方可以優化,所以通常會很急著把事情作完,票能關一張是一張,也因此,剛開始當 PM 時,我很容易在看到問題後直接落到「解法」。

曾有前輩說,他認為 Junior PM 看到的問題就是問題;Senior PM 則能從一個問題看到一連串的影響與問題;更資深的 PM 則是能在問題之中看到機會。這也稍微呼應到前面說的:用戶的問題背後可能是更多問題,或者用戶的問題其實不是表面上說的那樣,所以,花時間梳理問題的邏輯、評估連帶影響,這都是作為 PM 時,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5. 不怕麻煩、願意當游擊手

許多非 PM 的人(比如設計師或工程師)被問到「PM 通常都在幹嘛?」時,第一時間大概回答不出很精準的答案,PM 的工作的確也不像設計師或工程師那麼清楚明瞭 — — 設計師(許多時間)就是畫 UI、工程師就是寫 code,那 PM 呢?

工程師可能會說:「PM 就是一直開票給我的那個人」;設計師也許會覺得「PM 就是會跟我討論需求的人」;需求端則將 PM 形容為「有事情問他就對了」的窗口。也有人很直白地說:「PM 就是大家都不知道在幹嘛的那個人,但只要 PM 請個兩三天假,你就知道他有多重要了。」

從上述這些情境,或多或少可得知 PM 這個工作有多繁雜、多難以定義。再加上 PM(Product Manager = 產品經理 = Manager of Product = 管產品的人)這個頭銜就夠廣泛了,所以當設計師在畫促銷活動頁時,會找 PM 確認頁面細節,比如頁面上的按鈕放那可不可以、手機版網頁該如何調整;工程師在實作頁面時,也會找 PM 確認細節,這顆按鈕點擊後要去哪裡、那顆按鈕點擊後要另開視窗還是原地跳轉、如果促銷時間結束,頁面要怎麼呈現……

綜合以上,PM 的工作內容似乎就是「除了畫 UI / 寫 code / 辦行銷活動之外的所有事情」。也因此,難有一則 JD 能涵蓋所有 PM 的工作事項,PM 通常也得有「不怕麻煩」、「願意補位」的認知 — — 只要這件事情不屬於其他人的工作範圍,PM 就很有可能要撿來做。

老實說,我在脫離了工作後,日常生活中是個沒什麼耐心、很懶散的人……對比於工作上的謹慎周全、時程控制狂與願意耐心溝通等個性,真的很不一樣。

舉例來說,我對於自己的事情(繳帳單、跑銀行、買日常用品等日常瑣事),通常就是能拖就拖,有時候還會忘記;此外,我也完全沒有安排時間表的習慣,很常臨時起意想做某件事就做了;如果沒有要幹嘛,很有可能就是在家耍廢一整天,簡稱「虛度光陰」。

總之,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對於「什麼個性的人適合當 PM?」這個問題,重點不是「你本來是不是這種個性的人」,而是「你是否願意為了一份工作,變成這種個性的人」。所謂的「變」很中性,沒有讚揚之意、也沒有貶義,這並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一些對於 PM 工作好奇的人,或許也可藉此衡量自己是否適合 PM 相關的工作囉!

本文由MH授權轉載

開學瘋打工,來賺零用金!